苏文茂是相声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尤其在文字辈中,他更是独树一帜,成为这一辈中的翘楚。其实,相声字辈中的“文字辈”这一称谓,正是因他而建立。1943年,年仅14岁的苏文茂正式拜师于当时非常受欢迎的相声艺人常宝堃之门下,开启了他的相声学习之旅。那么,是什么促成苏文茂有机会成为常宝堃的弟子呢?多年以后,常宝华提及此事时,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苏文茂坚持以本名演出这一点便是他能够成为常宝堃弟子的原因之一。
苏文茂于1929年出生于北京,年少时家境并不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贫困。为了生计,12岁的苏文茂只得前往天津的一家药铺工作,成为一名伙计。作为一个刚刚出落的少年,他的收入微薄,几乎不够养活自己,更要担负起赡养母亲的责任。在那个年代,相声艺术在天津逐渐兴起,其中常宝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备受瞩目,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明星。苏文茂自小便热爱相声,尤为喜爱常宝堃与赵佩茹的搭档,相声不仅让他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让他看到了经济前景。因此,苏文茂心中燃起了对相声的渴望,梦想着能在常宝堃先生的门下学习。
展开剩余65%经过一番波折,1943年,苏文茂终于通过他人引荐,得以拜入常宝堃的门下。在他拜师的那一天,许多师爷和师叔们都亲自前来贺喜,按照相声界的传统,苏文茂需要向这些长辈行礼致敬。马三立先生曾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苏文茂因频繁叩拜而气力不支,几乎晕厥过去。彼时的苏文茂虽年仅14岁,而他的师父常宝堃也不过21岁,他们之间的岁月并无太大差距,却在相声艺术中结成了师徒之缘。
在相声界的门长张寿臣为苏文茂起了艺名“苏仲仁”,这个名字来源于张寿臣先生所排的字辈“德寿立仁义”。而另一位师爷谢芮芝则为他取名“苏伯光”,这个“伯”字是相声界的一个特别称呼,如李伯祥便是该辈分的代表。然而,开明的常宝堃允许苏文茂自由选择,最终他决定依旧使用本名进行演出,理由是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在寻找时迷失方向。这一选择,充分体现了苏文茂的孝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常宝堃对待苏文茂可谓是关怀备至,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相声技艺,还果敢地摒弃了许多相声界的旧规,包括“生死患病,投河觅井,打死勿论”等残酷的习俗。为何收下苏文茂成为他的徒弟,常宝华在多年后解释,正因常宝堃家里以孝著称,而苏文茂对于母亲的孝敬与之不谋而合。他坚持用本名演出,亦是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正如常宝华所说,一个大孝子收下了一个小孝子。
苏文茂的才华没有辜负常宝堃的期望,学成后他迅速在相声界崭露头角。在抗美援朝的特殊时期,苏文茂继承了师父的志向,参与了慰问团,前往朝鲜前线,经历了数月的艰辛与洗礼。归国后,他被任命为天津曲艺团相声队的队长,凭借出色的表演和独特的文哏风格,将文哏相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逐渐被誉为文哏大师,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师父常宝堃的辛勤教导与培养。
不仅如此,苏文茂在孝顺方面也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在师父常宝堃去世后,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徒弟职责,照料师父的遗孀,直到晚年,头发渐白的他仍然坚持去看望师娘,使这段师徒情谊成为了相声界流传的佳话。苏文茂的故事,正是一种艺术与人性的延续。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查询官网,多多赢配资,益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