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区里的独特现象
有专家发现,在一些富裕地区,当地的有钱人非常自豪于他们能够流利地讲英语。这些家庭通常会将孩子送到诸如“开罗美国学校”或“英国国际学校”等著名教育机构,在大学时更是将他们直接送往英国或美国,待其学成归来后,便在家族企业中接任,或者进入公务员队伍。
起初这位专家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在走访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曾为英国殖民的地区时,他竟然惊讶地发现,这些国家富裕阶层的行为模式惊人地相似:他们争相获得英国国籍,让孩子接受英国教育,在伦敦购置房产,甚至在国家治理上效仿英国的体制。这使得专家意识到,英国已经悄然改变了其殖民策略,不再通过武力,而是通过教育、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影响和操控这些国家。
展开剩余77%据不完全统计,在埃及,每年有超过2万名学生进入国际学校就读,其中约80%的家庭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往英国或美国深造。这一趋势在其他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也表现出类似的增长,显示出教育的强大吸引力。在埃及的富裕地区,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全英文授课,教材和教师都严格按照英美的标准进行教学。一位巴基斯坦的富豪坦言:“我送儿子去英国读法律,因为我们国家的政府只认可英国的文凭,返回国内当官和高薪工作都容易。”他的儿子在伦敦上学,班级里的同学几乎都是来自印度、孟加拉等地的“殖民地孩子”,他们毕业后大多回国担任重要职务。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两大危害:
文化渗透。伊斯兰堡的一所顶尖高中是由英国人创办的,不走英式教育的路线,就很难成为当地的精英。在印度,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推行的英语教育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如今印度的高等教育、司法和行政等领域仍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许多年轻人从小接触西方的价值观,逐渐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疏远。
关系绑定。在英国留学期间建立的人脉网络,成为回国后决策时的重要“后台支持”。在巴基斯坦,约60%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决策时,都会参考留学生们与其在英国的导师或同学的关系,导致许多项目设计更符合西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实际需求。例如,迪拜的华为竞标项目因当地高官咨询英国老师的意见而被否决。
在巴基斯坦,法律体系掺杂了英国普通法和一些伊斯兰法,而在法律界的高层,有许多人是在英国接受法律教育的。制定政策时,他们往往会想着“如果是英国会怎么做。”曾经在一起农村土地纠纷案件中,法官竟然查阅百年前英国的判例,完全与当地的习俗脱节。
照搬英国法律带来的三大问题:
首先,尽管英国的工业已经衰退,但其经济依然非常富裕,其中的秘密在于伦敦金融城。许多巴基斯坦的富人选择在伦敦购买豪宅,成立信托基金,阿联酋的石油收入通过各种基金流入伦敦地产。英国充分利用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为殖民地的精英们提供了“洗钱”和避税的“合法途径”。
更为严峻的是,当发展中国家急需资金时,往往需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助,而通常被要求实施英国式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例如私有化国有企业、削减福利。这一切的实施者正是那些在英国学习归来的本地精英。这样,殖民地的财富便在不知不觉中流转到了伦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多个非洲国家在接受IMF援助时被迫出售国家的矿业企业,这些资产最终流入了英国等西方国家企业的手中,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命脉被牢牢掌控。
中国在20年前也面临过类似困境,“裸官”现象频繁出现,直到政策出台禁止“裸官”担当重要职务,才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受英国隐形殖民影响的国家若想真正实现独立,必须要夺回教育权,改革法律体系,保住经济根基,培养自身的实干人才。当人民意识到美好的生活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建设,英国的隐形殖民策略自然就会失去效力。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查询官网,多多赢配资,益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