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论述阴寒内盛、虚阳外浮之真寒假热证,为仲景救逆之关键,最为峻急。 第二百二十五条条文原文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一、后世医家原文解读 1.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浮为虚浮,迟为脏寒。
浮为表热,迟为里寒。
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
此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外,故见表热假象。
与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迥异,彼为表里俱热,此为表热里寒。
当急温其里,宜四逆汤。”
2. 柯琴《伤寒来苏集》:“浮为阳,迟为阴。
浮迟相合,是阳气衰微,阴寒内踞,虚阳被迫浮越于外,故外见假热而内实真寒。
下利清谷,是火衰不能生土,脾胃无火,完谷不化,其为里寒确凿无疑。
此时若误认表热为实邪而发汗,则立见亡阳。
惟有四逆汤,破阴回阳,使浮越之阳回归本位,则外假热自除,内真寒自温。”
3. 尤怡《伤寒贯珠集》:“脉浮为阳,迟为阴。脉浮而迟,阳不安于内而外越,阴寒独居于里而不行。
表热者,阳外浮也;
里寒者,阴内盛也。
下利清谷,里寒之明验。
夫脉证皆呈阴阳格拒之势,治之者当急温其里,回阳救逆。
四逆汤用生附、干姜,以复其阳;
甘草以和其阴,阳回则浮阳自敛,里温则下利自止。”
4. 黄元御《伤寒悬解》:“脉浮而迟,浮为阳虚而不藏,迟为火败而内寒。
表见假热,乃是微阳外越;
里有真寒,故下利清谷。
此太阴脾土湿寒,累及少阴肾水寒冱,水中火败,生气索然。
宜四逆汤,甘草培土,干姜温中,附子暖水回阳,使水土温暖,则脉沉迟而里寒下利俱解矣。”
5.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阴盛格阳的证治。
脉浮而迟,浮是虚阳外越,并非表证;
迟是脏寒,主里寒。
'表热’是假象,如面赤、身反不恶寒等;
'里寒’是本质,下利清谷是其铁证。
此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虚阳被格于外所致。
病势危急,非四逆汤不能挽回将脱之阳气。” 二、综合解读 1. 六经辨证思维:此证虽冠以“阳明病”篇,实为“少阴病”之危重证候,属里阴证。
此为“阳明病”之类似证,意在鉴别。 “脉浮而迟”:此为辨证之眼目。
脉浮非表证之浮,乃阳气衰微,虚阳外越之象,其浮必按之无力;
脉迟主脏寒,是心肾阳衰,鼓动无力之征。
此脉揭示病机本质为里虚寒至极。
“表热里寒”:此为“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的病机概括。
“表热”是假象,可见身热、面赤、咽痛等,但必欲得衣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里寒”是本质,除下利清谷外,必有四肢厥逆、精神萎靡、小便清长等。
“下利清谷者”:此为里寒的确凿证据。
脾肾阳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故完谷不化。此证彻底排除了阳明里热实证的可能。
“四逆汤主之”:此乃“急温之”的典范。
病至少阴,阳衰阴盛,有亡阳之虞,故不暇顾其假热之象,急以四逆汤回阳救逆为第一要务。
此即“治病求本”之最高体现。 2. 圆运动一气周流(黄元御理论):
此证是水中火败,土湿木寒,圆运动根本停息之死局。 核心病机:少阴君火(心肾阳气)衰微,太阴湿土(脾胃)寒凝,厥阴风木(肝)失于温煦。
脉浮而迟:君火衰微,不能镇摄阳气,故阳气浮越于外(浮);
命门火衰,鼓动无力,故脉来迟缓(迟)。
此为圆运动之“火不归位”。
下利清谷:太阴湿土寒湿弥漫,中轴运化停滞,釜底无薪,故水谷不化,直趋而下。
表热(假热):此非真热,乃残存之微阳被群阴格拒,飘散于外,如残灯复明,转瞬即灭。
此是圆运动即将“散架”之危兆。
治疗:四逆汤是逆流挽舟,重建圆运动生命之火的救逆第一方。
附子:大辛大热,直入少阴,温肾水,壮命门之火,为“补益先天真阳”之第一要药。
如同重新点燃将熄的炉火。
干姜:辛热,温太阴脾土,散中焦寒凝,为“暖运中宫”之主力。
如同在炉中添加燃烧持久的薪炭。
甘草:甘平,坐镇中州,调和附、姜之烈性,使药力持久缓和,更能补中益气,助干姜复建中轴。
全方合力,使水中火生,土中阳复,则浮阳得敛,寒凝得散,下利得止,圆运动得以重新启动。 3. 对病机的终极认识:此证不仅是“阳虚”,而是“阳衰”,是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关头。
其“表热”是“残阳无根,即将飞越”的危象,远比单纯的畏寒肢冷更为凶险。
四逆汤的运用心法:
1. 剂量与药效:力主“附子重用,破阴回阳”。
此生死存亡之际,非大剂无以救垂绝之阳。
其用附子,常超常规剂量,但必久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性。
2. 干姜的作用:干姜与附子相配,是回阳救逆的“黄金搭档”。
附子温肾水之寒,干姜温脾土之湿,二者合用,方能彻上彻下,开冰解冻。
3. 人参的运用:在救治此类危证时,常于四逆汤中加入大量人参(即成茯苓四逆汤或参附汤之意),谓其能“大补元气,固脱醒神”,使回阳之力更有根基。
此乃其对仲景之学的发展与创新。
临证警示:见此真寒假热证,万不可被“表热”假象所惑,若误用寒凉或发汗,必致“阴阳离决”而亡。 4. 中医底层逻辑: 阴阳:此证为“阴盛格阳”,是阴阳关系失调的极致表现。
阴寒内盛为真,阳热外浮为假,本质是阳气衰亡。
气血津液:病机核心是“阳微”导致“气衰”、“寒凝”。
阳气衰微,无力推动血脉(脉迟),无力温化水谷(下利清谷)。
脏腑经络:病位重心在“少阴心肾”,已严重累及“太阴脾胃”。
是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同时衰竭的危候。 三、方剂解读(主方: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证运用要点:
1. 核心证候: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细或沉迟无力。
2. 关键病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
3. 或然证:呕吐、腹痛、身反不恶寒(戴阳)、小便清长。
4. 运用指征:但欲寐,精神萎靡,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
《神农本草经》药物分析:
附子:《本经》谓“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体会:附子如骁勇之大将,能引先天之火种,下行于肾宫,上行于君火,通行十二经,破沉寒痼冷,挽狂澜于既倒。
生用则气雄力猛,直破阴霾。
干姜:《本经》谓“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体会:干姜如忠诚之守城官,能温中散寒,守而不走,与附子一走一守,相得益彰,共奏回阳之功。
甘草:《本经》谓“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甘,平。
体会:甘草如国之宰相,能调和诸药,解附子之毒,缓姜、附之峻烈,更能补中益气,安内以攘外,使回阳之力绵绵不绝。 四、总结与体会 第225条是《伤寒论》“辨寒热真假”与“救逆回阳”的巅峰之作。
它深刻地揭示了临床病情之复杂,即有“至虚有盛候”的真寒假热证。
此条置于阳明病篇,用意深远,旨在警示后人,必须于大实大热之阳明病中,能鉴别出大虚大寒之少阴证,此为医者慧眼所在。 其辨证关键在于:抓住“脉浮而迟”所揭示的阳浮阴盛本质,以及“下利清谷”这一里寒确据。
治疗上,必须果断舍弃一切表象,直取其本,以四逆汤急温其里。
此即仲景“急温之”大法,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原则。 李可老等后世医家对四逆汤类方的拓展运用,皆源于此条所示之精义。
学者若能于此条中悟透阴阳格拒之理、回阳救逆之法,则于危重证候之辨识与救治,思过半矣。 此条乃生死关头之金针法度,学者当昼夜精思,熟稔于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查询官网,多多赢配资,益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